(一)發病原因
1.女性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功能 女性生殖道在解剖、生理上的特點是有比較完善的自然防御功能,增強了對感染的防御能力,在健康婦女陰道內雖然有某些病原體存在,但并不引起炎癥。其原因為:
(1)兩側大陰唇自然合攏,遮掩陰道口和尿道口。
(2)由于盆底肌的作用,陰道口閉合,陰道前后壁緊貼,可以防止外界污染。經產婦陰道松弛,這種防御功能較差。
(3)陰道自凈作用。
(4)宮頸內口緊閉,宮頸管黏膜為分泌黏液的高柱狀上皮所覆蓋,黏膜形成皺褶、嵴突或陷窩,從而增加黏膜表面積;宮頸管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栓,內含溶菌酶及局部抗體,其對保持內生殖器無菌非常重要。
(5)孕齡婦女子宮內膜的周期性剝脫,也是消除宮腔感染的有利條件。
(6)輸卵管黏膜上皮細胞的纖毛向子宮腔方向擺動以及輸卵管的蠕動,均有利于阻止病原體的侵入。
當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壞,或機體免疫功能下降、內分泌發生變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,均可導致炎癥的發生。
2.急性盆腔炎的誘發因素
(1)產后或流產后感染:分娩后產婦體質虛弱,宮口未完全關閉,例如分娩造成產道損傷或有胎盤、胎膜殘留等,病原體侵入宮腔,容易引起感染;流產過程中陰道流血時間過長,或有組織殘留于宮腔內,或手術無菌操作不嚴格,均可發生急性盆腔炎。
(2)宮腔內手術操作后感染:如刮宮術、輸卵管通液術、子宮輸卵管造影術、官腔鏡檢查及水囊引產術等,由于手術消毒不嚴格引起感染或術前適應證選擇不當,如生殖器原有慢性炎癥,經手術干擾而引起急性發作并擴散。
(3)經期衛生不良:使用不潔的月經墊、經期性交等,均可使病原體侵入而引起炎癥。上述感染的病原體以下生殖道內源性菌群的病原體為主,如葡萄球菌、鏈球菌、大腸埃希桿菌、厭氧菌等。
(4)感染性傳播疾病:不潔性生活史、過早性生活、多個性伴侶、性交過頻者可致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入侵,引起盆腔炎癥。常見病原體為淋病奈瑟菌、沙眼衣原體或合并有需氧菌、厭氧菌感染。
(5)鄰近器官炎癥直接蔓延:例如闌尾炎、腹膜炎等,以大腸埃希桿菌為主。
(6)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。
(7)宮內節育器:一是在放置宮內節育器10天內可引起急性盆腔炎,此時的感染以需氧菌及厭氧菌為主;二是在長期放置宮內節育器后繼發感染形成慢性炎癥,有時可急性發作。
(本文章來源于久久健康網)
健康熱線:021-6685 5555
地址:浦東新區上南路4091號(近凌兆路)
公安部備案號:31011502000970
ICP備案號:滬ICP備16020585號-19
醫療備案:滬衛(中醫)網審【2014】第20013號
本網站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療及醫療依據。